2012年5月25日

睡眠障礙的定義與影響



◎ 李信謙 醫師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睡眠中心
要界定什麼叫做睡眠障礙,必須先了解何謂正常睡眠。所謂正常的睡眠,至少必須有「完整的睡眠結構」,並且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睡眠結構可以在睡眠實驗室來評估,包括入睡時間的長短、睡眠的效率、深度與淺層睡眠的比率多寡、以及特殊的睡眠呼吸型態等等,這些睡眠結構中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引起特殊的睡眠障礙。


至於「睡眠品質」,雖然是由人主觀的感覺來評估,但因為是描述個人感受的睡眠結果,因此可用來輔助決定是否有睡眠障礙。睡眠醫學上所謂「未恢復精神效果之睡眠」或是「非復甦性睡眠」,指的即是一般人所說的「淺眠」。身受其苦的人,常常感覺即使經過一夜充足睡眠,醒來後仍然無法身心全然清醒,老是覺得睡不飽。這種低品質的睡眠,就是發生睡眠障礙的一個指標。


除了睡眠結構與品質外,認定是否有睡眠障礙,必須考慮睡眠問題對日常生活影響的程度。同樣的睡眠障礙症狀,對不同人造成的生活衝擊並不完全相同。因此臨床上醫師要認定某人有睡眠方面疾病時,必須是睡眠障礙已經導致「白天社交活動或職業功能的顯著失能」的情況


睡眠障礙不但直接降低整體生活品質,更間接透過與某些慢性疾病的關聯,進一步擴展不良影響。飽受睡眠障礙之苦的人,除了要忍受每晚的煎熬,也比沒有睡眠障礙的人,容易罹患種種慢性疾病。目前相關醫學研究已經如火如荼進行當中,並已發現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憂鬱症,都與睡眠障礙相互影響。


國際醫訊-淺眠多夢 有助解決問題
之前有研究發現,愛做白日夢的人比較有能力解決問題,而刊登在最新的《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中,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完成的研究更發現,面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先打個盹有助於解決問題。


研究人員請來77名自願受試者,請他們回答一些需要發揮創意的問題,並讓受試者自行選擇清醒著不斷思考、答題前安靜休息、思考問題時可在研究者監控下,先打個盹再回答等情境下回答問題結果發現選擇先睡一覺,並有進入快速動眼期者的成功答題率,較不睡覺或睡覺未進入快速動眼期的其他組高出4成。


研究人員表示,快速動眼期是整段睡眠過程中,睡眠較淺且多夢的階段,約占睡眠的1/4,此時大腦的活動非常活躍,眼球會在眼皮下快速左右來回。人在夜晚睡覺時,快速動眼期和深度睡眠會交替4、5次,而他們發現快速動眼期的睡眠能讓腦部形成新的神經鍵結,比起保持清醒,或完全不作夢的睡眠狀態,較不受其他腦部思考的干擾,因此更能整合過去的經驗,同時接收新資訊來開創新的思考網絡,因此能增加創意思考,建議民眾面臨重大問題需解決時,不妨先小睡片刻,說不定更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