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
標籤:
臘八粥
,
臘八粥由來
,
臘八粥的原料
今日是農曆 12 月初 8 ,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連日來,中國許多地方不僅糯米、紅豆、綠豆、花生、蓮子、紅棗、桂圓、核桃等製作臘八粥的傳統原料熱銷,還有一些人別出心裁,給臘八粥加入養生「新」元素。臘八粥,又名八寶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來自天竺[1]。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據售貨員介紹,選購臘八粥原料的以老年人居多,他們一般喜歡自己搭配材料。還有一些市民傾向於購買商家臨時搭配好的臘八粥原料和已經包裝好的袋裝臘八粥原料。許多民眾購買的臘八粥原料不再局限於傳統臘八粥里面的糯米、紅豆、蓮子等普通材料,很多人還會搭配一些薏米、燕麥等材料。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臘」在古代是一種祭禮,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 12 月初 8 固定為「臘八節」,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據記載,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 1000 多年歷史。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營養專家介紹說,臘八粥混合了多種米類、豆類、雜糧和乾果,營養豐富,具有安神、和脾胃、補血、養心、清肺、益腎、利肝、通便等多種保健功效,是傳統的食療佳品。民俗專家則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了。
除了喝上一頓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外,中國民間還有食臘八蒜、臘八麵等食俗。北方地區盛行泡臘八蒜,尤其是華北地區。而北方一些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中國一些地方還有吃臘八豆腐、喝臘八酒的風俗。例如,吃臘八豆腐的風俗盛行於安徽黔縣等地。此外,不少地方還喜歡在臘八煮酒,稱為臘八酒。
臘八粥的原料主要為糯米、黃米、小豆、花生、杏仁、桃仁、紅棗、果脯,有的人家還要放白果、栗子、松子、胡桃等,以甜味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在中國宋代時,吃臘八粥已經非常盛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中寫道:「(臘月初八)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 『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寺院除煮臘八粥供佛齋僧外,還送與施主和富貴人家。南宋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
此後朝代,這個風俗相沿不衰。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臘八粥》一詩:「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節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疏紛紛聚。共嚐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矩。童稚飽腹慶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在1949年前的中國,寺院還有煮臘八粥供佛以及送粥給信眾的習俗。在中國民間,還有「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的俗語流傳,反映了人們在虔誠的將臘八粥供奉於神佛後,祈求得到神佛保佑的美好願望。
「臘八粥」由來
農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這一天,寺院都要舉行紀念法會、臘八會,並以「臘八粥」供佛饗眾。
佛陀成道日為何要供養臘八粥呢?其緣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達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淡泊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願。漸漸地太子覺悟到:世間的人追逐物欲,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如果執著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證悟菩提,最好是捨棄苦樂二邊,過著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能進趨解脫大道。
太子有了這一番體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竟疲乏無力的倒在尼連禪河邊,過了一會,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走不了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門橫臥在和岸旁,好像毫無氣力似的,她立時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來供養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實在無法譬喻。飲後,五體通暢,漸漸的恢復了氣力。於是涉河過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
由於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後來中國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八日當天,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相沿至今,此風氣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也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資料轉載自佛光山西來寺》
「臘八粥」由來
今日是農曆 12 月初 8 ,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連日來,中國許多地方不僅糯米、紅豆、綠豆、花生、蓮子、紅棗、桂圓、核桃等製作臘八粥的傳統原料熱銷,還有一些人別出心裁,給臘八粥加入養生「新」元素。臘八粥,又名八寶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來自天竺[1]。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據售貨員介紹,選購臘八粥原料的以老年人居多,他們一般喜歡自己搭配材料。還有一些市民傾向於購買商家臨時搭配好的臘八粥原料和已經包裝好的袋裝臘八粥原料。許多民眾購買的臘八粥原料不再局限於傳統臘八粥里面的糯米、紅豆、蓮子等普通材料,很多人還會搭配一些薏米、燕麥等材料。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臘」在古代是一種祭禮,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 12 月初 8 固定為「臘八節」,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據記載,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 1000 多年歷史。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營養專家介紹說,臘八粥混合了多種米類、豆類、雜糧和乾果,營養豐富,具有安神、和脾胃、補血、養心、清肺、益腎、利肝、通便等多種保健功效,是傳統的食療佳品。民俗專家則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了。
除了喝上一頓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外,中國民間還有食臘八蒜、臘八麵等食俗。北方地區盛行泡臘八蒜,尤其是華北地區。而北方一些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中國一些地方還有吃臘八豆腐、喝臘八酒的風俗。例如,吃臘八豆腐的風俗盛行於安徽黔縣等地。此外,不少地方還喜歡在臘八煮酒,稱為臘八酒。
臘八粥的原料主要為糯米、黃米、小豆、花生、杏仁、桃仁、紅棗、果脯,有的人家還要放白果、栗子、松子、胡桃等,以甜味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在中國宋代時,吃臘八粥已經非常盛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中寫道:「(臘月初八)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 『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寺院除煮臘八粥供佛齋僧外,還送與施主和富貴人家。南宋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
此後朝代,這個風俗相沿不衰。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臘八粥》一詩:「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節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疏紛紛聚。共嚐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矩。童稚飽腹慶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在1949年前的中國,寺院還有煮臘八粥供佛以及送粥給信眾的習俗。在中國民間,還有「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的俗語流傳,反映了人們在虔誠的將臘八粥供奉於神佛後,祈求得到神佛保佑的美好願望。
「臘八粥」由來
農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這一天,寺院都要舉行紀念法會、臘八會,並以「臘八粥」供佛饗眾。
佛陀成道日為何要供養臘八粥呢?其緣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達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淡泊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願。漸漸地太子覺悟到:世間的人追逐物欲,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如果執著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證悟菩提,最好是捨棄苦樂二邊,過著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能進趨解脫大道。
太子有了這一番體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竟疲乏無力的倒在尼連禪河邊,過了一會,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走不了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門橫臥在和岸旁,好像毫無氣力似的,她立時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來供養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實在無法譬喻。飲後,五體通暢,漸漸的恢復了氣力。於是涉河過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
由於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後來中國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八日當天,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相沿至今,此風氣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也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資料轉載自佛光山西來寺》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